廖肇羽:重建大昆仑精神家园 作者/谭现锁制作吴连广 年12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新疆,踏进了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对于一个探险家来说,是一个艰险挑战。斯文·赫定对于这个挑战激动不已,他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从没有哪个白人的脚触到的这部分土地,到处我都是头一份。”他俨然一副征服者的姿态,自己就是沙漠之王,然而沙漠随后便给了他惨痛的教训。在年4月,他带领的探险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一行带足了够食用三四个月的粮食,全套皮大衣、冬装,以及足够装备一个警卫班的3支长枪、6支短枪,还有从气温表到测高仪等一应科学仪器……可是,惟独没有带上足够的饮水!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失误,几乎葬送了整个探险队!最后他一个人爬到和田河干涸的古河道,一泓泉水拯救了他,斯文·赫定惊魂未定,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死亡之海”的别名。 缘于巍巍昆仑与人文塔里木,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十九世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几乎成了探险家的乐园,继斯文·赫定之后,斯坦因、伯希和、贝格曼都先后来到这里,一座座古代城市被披露又被沙海堙埋。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层面纱若隐若现,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更加神秘。 塔克拉玛干——进去出不来的地方——死亡之海,几乎成了同义语。 然而生活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南疆维吾尔人却不这么认为,“塔克拉”意为“胡杨”,“玛干”意为“家园”,胡杨之乡意味着广阔的、过去的、地下的、家园之意,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经就是广阔的、被葡萄架掩映的美好家园,就是他们的家园。 然而,这个家园却深埋地下。岁月蹉跎,时事沧桑,似乎都与她无关。她就这么沉睡着……曾经多少繁华的城池留在了茫茫荒漠的记忆里;多少中外商贾骆铃在漫漫古道回响;多少金戈铁马的厮杀映红了长河落日;多少烽火狼烟遥望着日暮乡关…… 谁来唤醒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这个曾经的家园?! 从湘江之滨到塔里木河畔 年秋天,廖肇羽只身来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小城阿拉尔,在塔里木农垦大学(年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应聘当了一名老师。金秋十月,岳麓山枫叶漫山红遍,塔里木胡杨叠翠流金。廖肇羽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期望生活在塔里木那文化汇聚的福地。’我比汤因比有福气,我不需要生命重来。所以,塔里木——我来了。” 廖肇羽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湖南的一个耕读世家,家里非常注重培养读书人。受到家族的影响,廖肇羽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小就读了很多古书,童蒙读物、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很早就已读完,古代白话小说,笔记小说也读了很多,这给廖肇羽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中国社科院的一位资深教授评价廖肇羽“做西域文化研究有‘童子功’”,这与他少年时期阅读大量的古书分不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化,让廖肇羽从小种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廖肇羽的父亲是教师,他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放养”,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博览群书。他要求孩子们练毛笔字,男孩子练,女孩子也要练。每年的对联要求孩子来写,不但写,还要自己拟。孩子觉得字拿不出手,父亲就说,嫌字写得不好,那就练好啊。所以家里孩子都能写出一笔好字。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却培养了孩子们的自由发挥、自主研究的能力。 廖肇羽的伯父是黄埔军校4期学员,曾在新疆长期守边,在塔里木戍防10年之久,他凭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敏感性,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古代西域的文献、地图等资料,足足有四箱之多。无论抗日战争、国共战争,还是抗美援朝,他都带在身边。解甲归田后,他又把这些资料带回家乡。对于这批资料,伯父想传给自己的孩子,但儿子与女儿都对这些资料不感兴趣,而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廖肇羽却对这批资料异常着迷。书送有缘人。伯父干脆把这四箱书送给了他。廖肇羽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把这四箱书读了个遍,“西域”这个被历史的风尘湮没的神秘土地,在廖肇羽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也为这个遮着面纱的“伊人”所倾倒。揭开“伊人”面纱,成为廖肇羽对“西域”最初的“青春萌动”。 高中毕业,廖肇羽来到与岳麓书院一墙之隔的湖南师范大学大学就读。这个湖湘学派的发祥地,“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的“千年学府”,文化气息浓郁。不但走出了如王夫之、魏源等一批思想家、哲学家,也走出了如曾国蕃、左宗棠、黄兴等一批儒将。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浸淫着莘莘学子,廖肇羽曾说,他在岳麓书院做梦多年。大学毕业,廖肇羽到湖南电视台做文字编辑工作,收入颇丰。但是人类学家摩尔根的一句名言却时常在廖肇羽的耳边回响:“塔里木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假如找到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的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时间进入到千禧之年,在枫叶红遍岳麓山的时候,廖肇羽再也按捺不住,只身来到位于西域腹地的新疆阿拉尔——一个离海洋最远,离沙漠最近的城市。 阿拉尔的蒙语意思是“河流交汇之地”,维语意思是“绿色的小岛”。在年,阿拉尔还没有建市,周边只有一些团场,通往阿克苏的路是其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管道,塔里木大学就建在这里。塔里木大学年建立,被誉为中国唯一一个建在农村的大学。这是在王震将军一手关怀下成立的大学,原名叫塔里木河农业大学,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在视察时说:“这个名字有局限性;我们不能光搞农业,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人才。”于是挥笔题写新校名“塔里木农垦大学”,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农垦事业是综合性的事业,应该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同时农垦二字也有艰苦奋斗的意思。”这个建在农村的大学承载着新疆兵团人的梦想与希望。虽然地处偏僻,但它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延揽天下贤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报告文学《胡杨泪》的主人公钱宗仁在几经曲折事业无果的情况下,塔里木大学破格接纳为大学老师,成为一时美谈。也许是历史机缘,王震、钱宗仁都是湖南人,这让廖肇羽找到了家的感觉。 塔里木农垦大学,以农学为主打方向,为新疆兵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材,据说南疆兵团师团级领导一半都出自这个大学。塔里木大学也以此为荣,但这些都是理科,与人文不搭界。时任校长李新明对廖肇羽这样的大学生视如瑰宝,经常找他们交流谈心。廖肇羽便提出把塔里木大学办成综合性大学的设想,没想到他们一拍即合,在学校有识之士力促下,经过几年努力,获教育部批准,年,塔里木农垦大学更名为塔里木大学,从此迈开了综合性大学的步伐。这是塔里木大学第二次更名。如果说第一次更名更多地体现了一代建国元勋的热情,这次更名则更具视野。年,学校成立西域文化研究所,廖肇羽任所长。这是一个从0开始的事业,成员就他一人,条件很艰苦,没有经费,连办公室和办公桌椅都没有,年学校才配了第一台计算机。 胡杨林边的西域文化遗民 来到塔里木这片热土,廖肇羽立即投入到田野调查之中。这里面还闹了一个笑话。对于这个以农为主的大学,田野调查还是闻所未闻的新生事物。听说廖肇羽要做田野调查,学校老师感到很疑惑,就问他田野调查与农业有多大关系?这里对田野调查作一些科学知识普及,这是人类学的方法论。田野调查是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每到假期,廖肇羽便背上他的行囊——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照相机,开始了他的田野调查之旅。由于语言不通,他有时就带着他的维族学生当翻译,所有费用全由自己承担。几年时间,他走遍了新疆所有的县,他的足迹遍布南疆少数民族的每一个乡镇,少数民族的热情大方、朴实善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地方廖肇羽还不止一次去,当地的老百姓都认识了这个汉族小个子老师,亲切地叫他“霍加”(导师)。廖肇羽说,“霍加”称不上,最多算一个西域文化遗民。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廖肇羽有了一个核心的论断:新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原本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是“同源异流”。但是,各民族之间有一道无形无影、又无处不在的心理障碍之墙。为了推倒这堵墙,廖肇羽及他的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和无限的真诚感动当地居民。年夏天,廖肇羽与他的团队到新和塔什艾日克乡博斯坦村搜集整理麦西来甫歌舞,这是一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演奏艺人达多人。他们把请到的八位艺人的名字、岁数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架上摄像机,每弹唱完一曲,他们就尽快地把歌词记下来。这样一直从早上唱到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县里领导把他们带来的美酒提上,让廖肇羽借花献佛,感谢塔什艾日克乡父老乡亲,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乡干部开始对他们的到来并不欢迎,因为类似接待太多太烦,误把他们当作猎奇观光的游客。经过沟通后明白这些汉族朋友是在抢救保护他们的民族传统,一再表示歉意,并表示会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廖肇羽说:“不要把我们区分为汉族和维族,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在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弹指一挥间,十六年过去了,随着研究事业的发展,西域所发展为西域院,廖肇羽和同事已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持续进行田野调查,照相机、摄像机、遥控飞行器、遥感仪器平台、卫星定位系统、非线性编辑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均为其得力助手。他几乎半年在外面跑、深入乡村,半年整理、研究资料。西域文化研究所先后在库车、阿瓦提、新和、克孜尔、和田、图木舒克分别建立了龟兹文化、刀郎文化、汉唐重镇、佛教文化、于阗文化、丝路文化等一系列研究基地,随着该类田野调查站的进一步拓展,逐步形成以挖掘整理西域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环塔里木文化研究与传播的立体网络。 重拾西域文化话语权 西域,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面对这些辉煌的历史,廖肇羽心里却有一个结,这个结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他说,我们有这么辉煌的西域历史与遗产,却没有建构起“西域学”,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在话语权方面是那么苍白无力。他一一列举: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亚欧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绿洲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草原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但是,“丝绸之路”(德语:dieSeidenstrasse),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 年楼兰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楼兰美女”使楼兰名噪一时,名声远播。楼兰古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在《史记》即有记载。但是楼兰古国仿佛忽然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成为一个旷古之谜。当沉睡了千年的楼兰古城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的时候,第一个与她晤面的却不是中国人。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次对外宣布楼兰古城的存在。 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因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经过一年的准备,在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小河公主”,这个因微笑而名扬四海的“微笑公主”,在年重见天日时,曾经惊艳四座。然而这个出土“小河公主”的小河墓地,却也非中国人所命名。 年夏天,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考察新疆罗布泊地区时,在当地猎人的引领下抵达“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这就是小河墓地。小河原本无名,小河之名系贝格曼所起,小河墓地也因此命名。 …… 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小河墓地—— 这些在西域文化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名字,却都源于外国人。中国人在西域文化研究上失去了话语权。 重拾西域研究话语权,成为摆在廖肇羽面前的当务之急。 然而西域历史源远流长,西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浩若烟海的文献中说明西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廖肇羽首先从“说西域”做起。无论上级领导视察还是外地人员来校参观学习,他都不失时机地讲西域,讲西域故事,讲西域文化。对于西域,或者西域文化,虽然都不陌生,但还都能说不出个来龙去脉。说的多了,大家都知道塔里木大学有一个讲起西域文化口若悬河的叫廖肇羽的小个子老师,于是对于西域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廖肇羽便有了第一次集体对外展示。这次展示只有五个展板,当时阿拉尔还没有公司能做,他专门到一百公里外的阿克苏去做,这五个展板分“塞外奇葩”、“原著遗存”、“远迈汉唐”“沧桑梵韵”、“虔奉清真”来介绍西域的史地风貌。这些最初的展板,现在还悬挂在廖肇羽办公室的墙上。对于创业时的艰难,廖肇羽感慨万千。虽然只是几块小小的展板,却打开了西域文化之门,一缕西域文化之光透过历史的烟云普照而来。而后的时间里,学校把塔里木大学建校最古老也是唯一的二层教学楼作为西域文化研究所展馆,这给展示西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展馆占地多平方米,里面有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博物馆支持的文物,更多的是“昆岗古墓群”搜集的文物。藏品类别包括雕塑、铜器、陶器、铁器、玉器、木器、布帛等文物,藏品总量达到多件,专题陈列分为史前文化、族群文化、宗教文化、屯垦文化、墓葬文化等九大展厅,通史陈列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等九大展厅,共计22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人文地理沙盘,每一个场景复原,每一张图片,都凝结着廖肇羽的心血。随着这个平台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西域文化交流随之而来。台湾、德国、印度……众多国外及港台地区学术团体的交流,使西域文化研究所声名雀起,各种学术研讨会纷至沓来。一度成为阿拉尔这个沙漠边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廖肇羽在塔里木腹地所立之“本”,为西域文化的话语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兵团一师十一团古墓的发掘,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名字,抚去尘埃,炫目而亮丽。——昆岗,把一个城市历史一下子向前拉了几千年,让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下子活跃起来。 唤醒的昆岗遗址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昂然向西,在昆仑山下南道和天山脚下中道蜿蜒西行之间,有一条顺着塔里木河、和田河而纵贯南北的线路,这就是龟兹——于阗道(经由现今的库车、新和、沙雅、阿拉尔,越和田河到于阗)。据《新唐书·地理志》等史料记载,昆岗(今阿拉尔)是该线的必经之路。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西北(包括现在的阿拉尔)城镇和居民点星罗棋布,交通线纵横交错,而龟兹于阗道就处于这一区域,并成为沟通塔克拉玛干南北边缘的捷径。人们在塔里木河上段的主要支流叶尔羌河流域发现了羌人生活遗存的香宝宝古墓群和下坂地古墓群,在下游发现了羌人生活遗存的小河墓地和营盘遗址,唯独中段的发现寥若晨星。依据黄文弼先生等人考古记录,沙雅至阿拉尔之间曾有古城存在,随着昆岗墓地与北方墓地的陆续发现而得到证实,惊喜很快接踵而至。 5年3月,有农工来报阿拉尔附近有巨大古墓群,(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方圆几公里的古墓群已经发现,只是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廖肇羽偕同校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文物部门报告,随后又在附近发现了多处墓葬群与居民生活区。后来,廖肇羽与研究团队通过古籍文献查阅考证,这里所处的位置古代叫昆岗,于是把古遗址群命名为“昆岗遗址”,并将其分别标识为1号、2号、3号墓葬区,1号、2号、3号生活区。随着英国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C14世界测年中心的鉴定,有距今年、年、年、年、2年、年的不同时间序列,显示历史悠久且延续时间漫长。昆岗遗址的发现,证实距现在的阿拉尔市区30公里左右的大漠深处,三四千年前却是人口密集的驿站,是龟兹于阗道的必经枢纽。这对探索古代塔里木河流域的古羌人及文明发展状况,丰富中华文明探源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样在阿拉尔区域,我们先辈活动的历史,也从几十年,上溯至四五千年前,给阿拉尔这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崛起的“塔河明珠”阿拉尔 年,对于廖肇羽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也是在这一年,他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政府聘为副市长,分管文化和旅游。这给廖肇羽提供了又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工作开始,廖肇羽就给阿拉尔一个定位:文化旅游一体化。以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生态旅游为补充,错位发展。一方面,以文化为旅游的核心,发挥文化魅力,彰显文化旅游特色;另一方面,跨越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富民工程。为此,廖肇羽细数阿拉尔的旅游资源优势:昆仑之魂、天山之子;羌人故里、刀郎余韵;丝路驿站、梦幻昆岗;塔河明珠、屯垦新城。一师阿拉尔市委市政府围绕这个思路,仅仅两年多时间,阿拉尔即形成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格局: 一河穿城而过:享誉中外的塔里木河穿越屯垦新城,河道呈东西横卧的“S”形,玉带缠绕、双轴拓展、南拓北控、东伸西联。一河穿城绣美景,两岸人文入画卷,堪比韩国汉江穿越首尔(原汉城)、英国泰晤士河穿越伦敦、莱茵河陆续穿过欧洲众多名城。 两桥飞架南北:塔里木河上的一桥、二桥架构起南北两岸,打通主城区交通动脉,实现多个区域联动提速。大桥遥相呼应、两岸西域风情、绿岛萤火点点、河上流水潺潺。 三湖浮光跃金:多浪、胜利、上游三大人工湖泊(平原水库)上下天光,水面平阔。日出日落,浮光跃金,湖中帆船,岸边杨柳,清风之夜,静影沉壁。 四园多元互动:西域文化博览园(佐证中华西域文明五千年)、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与屯垦公园(新丝绸之路上的奠基者、主力军与守护神)、蓝泊湾生态观光园、昆岗遗址园,形成多元互动格局,做足“文化强师市”战略。 五线丝路通衢:阿塔、玉阿、阿和、阿沙、阿图五大公路通向南疆各地,成为环塔里木区域的交通枢纽。 六区星珠璀璨:屯垦新城,核心区、北市区、南市区、东城区、西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既体现城市分片组团式建设特点,又体现了整个构架像鲤鱼跳龙门的文化底蕴。 在此基础上,阿拉尔市委市政府又成功举办了全国沙漠场地汽车越野拉力赛,环球旅游小姐大赛等国内国际大赛,使阿拉尔这个沙漠边城逐渐名声鹊起。 “文化戍边”构建新丝绸之路 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随着“一路一带”的启动与深入,廖肇羽敏锐捕捉到了阿拉尔人文地理环境的优势,他想起了年进疆之初提出的“文化戍边”设想。 历史上的西域文化是一源发生,多元融合,数维发展的中华区域文化。廖肇羽认为,建国六十年的新疆边关建设过于强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而相对忽视历史上占据主体的中华文化体系,把新疆传统文化等同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同于弘扬远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于变相把中华文化边缘化,属本末倒置。同是边疆人,共守边疆土,全面深入推进国家战略视野中的屯垦戍边研究,能丰富中华文明探源史(确立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恢复大中华价值范式(拓展中华文化影响力引领社会定位与价值取向)、再建丝路文化历史观(厘清屯垦戍边托起丝绸之路的架构)、重拾西域研究话语权(构建系统化的西域学以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最终达到为跨越式发展和新疆长治久安服务。 把屯垦戍边纳入丝绸之路体系,使新疆兵团六十年的建设正本清源,有了历史归属感。廖肇羽又提出“治疆十策”:强化操作平台,形成向世界说明兵团屯垦戍边的整个话语体系与理论框架。开启运行机制,与国家相关部委直接沟通,并成为兵团直接的智囊机构。建构记忆系统,对历朝历代与西域有关的典籍进行搜集、校勘与整理,以占据主体的文献佐证西域自古以来属于中华文化圈。改变人口结构,大杂居、小聚居,引发深远的文化融合。推进城镇建设。铺设文化场馆。提升民族教育。推促宗教多元。培植研究基地。扩展传播网络,不传播即不存在,成立丝绸之路海外文化传播中心的文化交流平台,启动丝绸之路及西域文库多媒体出版规划,编辑出版丝绸之路文化历史普及读本,扩展中华文化在丝路沿线国家影响力,消解新疆尤其是中西南亚的文化保守和孤立主义情绪,以此重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廖肇羽又放眼中西南亚及全世界,提出了环塔里木战略圈。以阿拉尔为中心,以阿克苏、图木舒克、库车为主的公里战略圈,以喀什、和田、库尔勒、伊宁为主的公里战略圈,以乌鲁木齐、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为主的公里战略圈,把阿拉尔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安全的重要地位。这个理论也正在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必将成为一路一带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在廖肇羽等一批仁人志士的艰苦奋斗下,正走出“死亡之海”的误区,成为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快乐家园。 作者简介:谭现锁,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新疆作家班第三期学员。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散文诗》《格言》《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有作品选入高初中试卷阅读理解题和全国高中校本教材。获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五个一工程”好作品奖。一师阿拉尔市首届文体和社科特长人才。年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出版散文集《一棵挂在树梢上的麦子》,入围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济南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mushukezx.com/tmsksdl/22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