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7月,正值全国庆祝建党周年之际,三师“老兵”李树庭精神矍铄活跃在各大企业和院校的红色讲台上,以亲身经历和老兵生涯教育兵团各族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耄耋老人目光炯炯、思绪清晰,浓厚的“老兵”情怀和兵团人特有的艰苦朴素风貌以及“军人”的气质令人难忘。

李树庭出生于年10月21日,今年85岁高龄,祖籍江苏徐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有首歌歌词是这样唱的,这在李树庭身上得到了验证,85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能吃、能睡、嗓门大,街坊邻居都喜欢和他拉家常。

李树庭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布满了流浪和饥饿的印记,家在农村人多地少,正在长身体的男孩子,满脑子就是如何才能填补饱肚子。夜晚,饥肠响如鼓,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说:“家里有五个孩子,自己是老大,因为太穷,自己和大妹妹都没有上学,就上过几天三字经和百家姓”。他到现在还记得人之初,性本善,整整花了家里6斗小米,他父亲捶胸顿足心疼了好几天,硬是把他从私塾拉回家,说啥都不让他再上学了,为此,他记恨父亲。

年他21岁时,父母给他张罗了婚事。

在村里,他算是远近有名的有志青年,一心想要当兵成就梦想,好男儿志在四方。同年,他报名参加 结果却落选了,第二年他就离开家乡跑到甘肃先是在一家砖窑打土块、盘窑,后来又跑到一个煤矿下井背煤,终究是离梦想越来越遥远,他一直行进在“追梦”的路上。

年8月,李树庭梦想成真了。一天。他途径甘肃威亚火车站时,远远看见一个红色条幅,上写中国人民解放军,落款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大字一下就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苗,于是他挤出熙熙攘攘的人群,冲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人处,凭着自己的义务兵役证和选民证,他被兵团独立汽车三营录取了,从甘肃威亚坐着兵团的汽车来到了农三师,他从一名农民变成了屯垦戍边的兵团人。

冒风沙、抗严寒、顶酷暑、战戈壁……面对异常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兵团官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放下枪炮拿起农具,一边搞开荒比赛,一边学唱歌学识字……根治叶河的战役相继打响了,各团场纷纷擂雷响战鼓,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荒大比武等,各路捷报频传。

屯垦戍边如火如荼的“战场”上,相继涌现出一批批老动模范。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与兵团官兵一起,在艰苦创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大家在生产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孕育了友爱、宽容、大义和坚韧的精神品格。

年搬家到乌鲁木齐市,“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是他的行动指南。在红砖学校学开车期间,一有空就跟着师傅学习修车技术,钉子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骨干。

年冬天,修理工驾驶员全部被抽调到南疆军区支援中印反击战,李树庭和各族兵团儿女一起保家卫国,肩并肩构筑起了戍边铜墙铁壁,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次,我们两个驾驶员拉着两车侦查兵到边境线侦查,第二天晚上差点出事了,路不好走,差点就掉到悬崖下面,幸好有个大石头挂住我们车了。没办法,两天必须要赶到,我们白天黑夜的赶路。到了边境线上,谁知道那里海拔有多米,车上二三十个人躺着都不能动了,我当时想他们全部摸来的话,把我们全部都咕噜掉了,最后我和几个清醒点的把他们一个一个拉下来,把他们拉到帐篷里睡觉,这样安全点。没有其他办法呀!最后慢慢的都缓过来了,能走路了,安全的完成了侦查任务。”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们把羊毛大衣都反过来穿,这样敌人才不容易发现,和雪地一个颜色嘛。我们就这样跟车一步一步慢慢挪动,把车也隐蔽在我们身后。侦查好了,把大炮都放好,这些全部都是晚上干,白天不安全。”

“那时候印度定点开飞机给印度的士兵们投食物,我一看到就举起机枪,后面同事就哒哒哒扣动扳机,我们把他们飞机打下来了,他们打我们,我们也打他们,很危险,一个不留神就要送命。”

“那会儿印度兵也很穷,衣服都没有,就披一条毛巾,他们投降后我们给他们准备了新衣服,他们还开心的很。”

在疏勒县往叶城走的路上有个烈士墓,叶城也有一个,都是参加印度反击战牺牲的战士。说到这里,李树庭泪水就湿了眼眶。

年,新疆司令员王阁茂寄了一张印度反击战三等功的奖状给李树庭的妈妈,这时候他的爸爸妈妈才知道我参加了中印反击战。

李树庭一下就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英雄,他的弟弟妹妹们随后都投奔他而来,前赴后继,都成为了兵团人。

“我是在兵团三师成长起来的,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为兵团三师争光!”李树庭字正腔圆地说。在工作岗位上,他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干工作,技术精益求精,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生产者”和“兵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退休后,他和老伴一直生活在喀什,三师的发展变化时时激励着这名老兵,他说:“作为兵团三师人,这辈子心中都充满了自豪!”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几代兵团人风雨同舟、前赴后继、顽强拼搏、改革创新,历经起步创业、徘徊求进、振兴崛起的不同历史阶段,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老兵”精神是延安精神、兵团精神的传承发展,已成为兵团和三师的精神象征。

通讯员:张秀丽

供稿单位: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统战部

联动文化编辑:王安

联动文化审核:朱文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mushukezx.com/tmskshj/132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