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万山之祖”的喀喇昆仑山,从“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口岸往西,是古丝绸之路西道。沿途是壁立千仞的冰峰雪岭,悬崖峭壁的高山峡谷,平均海拔米,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不良地质灾害严重,时有泥石流、雪崩、岩塌、滑坡等发生。年以前,一条崎岖山路成了中巴两国间政府和人民往来唯一通道,且经常因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阻断。

雪域高原

喀喇昆仑山

红其拉甫界碑

年至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1万多名中巴两国筑路人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派出人分两期,在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区,克服雪崩、塌方、泥石流等一系列困难,修建这条长达多千米(其中巴基斯坦境内千米)的“当代丝绸之路”。为了这条友谊的纽带,数百名中国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慕士塔格雪峰

冰川

帕米尔高原

锲进路里的人生,就注定要默默无闻。巴基斯坦是我国的友好邻邦,多年来两国政府间相互支持,友好往来,建立了深厚友谊,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对老朋友的支持帮助。

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援巴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

年3月18日,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筑中国-巴基斯坦公路的协议》。协议规定:中巴公路分东西两段。东段以中巴分界的红其拉甫山口至喀什市,长千米,由中国负责修筑西段以红其拉甫山口到巴基斯坦北边省塔科特镇,长千米,由巴基斯坦方面负责修筑。为加快工程进度,中国政府无偿支援巴基斯坦万元人民币,用以提供机械、油料、工具和器材;同时,为巴方1名筑路人员提供能用3年的粮油及衣被、鞋帽等生活用品。

位于喀什疏勒的援巴烈士陵园

援巴烈士墓碑

巴基斯坦承担的喀喇昆仑公路段于年5月开始施工,因环境恶劣,工程施工难度大,劳动效率较低,到年两个夏季,巴方只修了25千米的路基。年10月中旬,帕米尔高原已降雪。巴方筑路人员通过外交途径提出,需经我国地段下山,在喀什休息购物后,再坐汽车到和田乘飞机回国。那时正值“文革”,武斗之风正烈,喀什的两派在通往和田的交通要道七里桥挖掘壕沟,设障对垒,致使喀和公路交通中断。

周恩来总理安排援巴事宜

运输物资

周恩来总理指示新疆军区组成工作组,派任晨副参谋长为组长赶到喀什做说服工作,要求开放交通,保证巴方人员安全。13日凌晨2时,周总理又打电话到喀什,亲自向任晨询问情况,当他得知任晨和南疆军区副司令员李双盛冒死钻过障碍与双方进行谈判,未做通工作时,周总理直接打电话给当时新疆最大的学生造反组织“红二司”的二号头头胡大乱(刘鸿科),要求他说服群众,立即开放交通。总理说:“中巴两国关系很好,中巴公路是具有世界战略性质的。不要因为派性把党、国家和世界大事都不管了。我希望你们不要让我再为难,再失望!你能保证吗?”当总理听到胡大乱回答:“我保证!”时,时间已到凌晨3点15分。接着,任晨向两派头头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动员两派群众各自拆除街垒,填平壕沟,天亮时,已看不出一丝武斗的痕迹。巴方筑路人员从红其拉甫山口下山,在喀什休息购物后,分批转运到和田乘飞机返回巴基斯坦。

中巴公路

悬崖峭壁上高空作业

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笛里谁知壮士心,踏遍公路情未了。每个援巴中国筑路员工都有一段酸甜苦辣的故事,或悲壮,凄婉;既平凡,又伟大;既普普通通,又轰轰烈烈。

筑路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所处的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接壤,红其拉甫山口是中巴两国人员交往和边境贸易的重要口岸。两地居民文化相近,历史上的交往由来已久。从喀什到巴基斯坦旧都拉瓦尔品第市的喀喇昆仑公路既是中巴友谊的丰碑,也是两国人员、物资往来和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它跨越喀喇昆仑山脉和傍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喜玛拉雅山脉,沿印度河支流洪扎河、吉尔吉特河而下,三跨印度河。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是世界上仅有的几条高原公路之一,它的最高点比南美比利牛斯山脉玻利维亚境内的高原山路还要高出百米,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人们所见到的海拔最高的路面。成千上万的中国筑路工在这世界最高点默默献出热血甚至生命。

筑路

年5月6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政府主动提出援助巴方修筑红其拉甫至巴基斯坦境内帕苏段千米的工程后延长到.3千米的哈利格希镇。并经两国代表正式换文确认。同时,国务院援巴公路领导小组和自治区援巴公路领导小组决定:筑路工程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施工,勘测设计和技术指导由国务院交通部和新疆交通厅协调。在筑路工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由农三师(即第三师)司令部参谋长李道伟担任总指挥。

运料

接到命令后,正处在“文革”两派激烈斗争中的新疆兵团第三师,服从国家利益,认真对待援巴筑路任务,经审查,三师由复员军人、值班战士、支边青年和身体健康、能适应高原作业的技术职工人,编成两个中队,于年7月16日随大部队开赴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设在巴基斯坦境内距红其拉甫山口约,千米荒凉的山沟里。来自四十一团的魏友凯是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行办室主任,机关协理员负责筑路员工的后勤物资供应,安全事故处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他说,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条件非常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给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工人们顶住强烈的高山反应带来的头疼、气短等生理反应;许多工段筑路员工都是用绳子拴住腰,吊在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用钢纤大捶打眼放炮,在半山腰开凿出一条凹槽式的道路。悬崖下面是咆哮的峡谷河流,看了令人头晕目眩。

取土

修建防护墙

由于交通不便,蔬菜无法运上去,修路人员长年吃不上青菜,一年四季只得吃罐头,偶尔带上去一些新鲜蔬菜,大家乐得象过年。高原空气稀薄,沸点底,三四十度水就开了,煮面条、蒸馒头,离开高压锅饭都做不熟。无论春夏秋冬人们都住在帐篷里,夏季平均气温都在,40度以上,而且蚊子多,毒性大,无论天多热,白天每个人都要用白色纱布把头脸蒙住,以防蚊虫叮咬。六七月份下大雪,帐篷常被压塌;中午雪化了,帐篷又漏水;晚上睡在帐篷里,冻得修路人员个个当“团长”。夏季,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辐射灼伤人们的脸、胳膊,皮肤呈现出血色沉着;夜晚酷暑难耐,无法入睡,工人们就想方设法用冰凉的河水喷洒帐篷顶以降温;筑路人员穿的棉衣破烂不堪,鞋底磨穿,但没人叫苦喊累。年2月,一期工程完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2万立方米,架设永久性桥梁24座,平均每千米投入资金40.5万元。

架桥梁

第二期工程是修筑巴方境内哈利格希至塔科特长.3千米的路段。中巴两国政府确定,中国为修筑此段公路无偿提供机械设备和车辆,巴方提供除水泥、油料、生活燃料以外的材料和出国修路人员的生活物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吹满地石乱走”。据7中队指导员李初林,副指导员吴树林、谢三岭介绍,在人称“鬼门关”,风吹石头跑的水布朗沟,为迎接中央慰问团抢修公路,一场十级大风,吹得飞沙走石,昏天黑地,工地上的帐篷被大风吹走10多米。一块2.3吨重的巨石被吹落,当场砸死1人,伤3人。因绳断摔下深谷,被突发洪水冲走,被泥石流掩埋,被砂石塌方砸伤的工伤事故时有出现。7中队副指导员、来自四十二团的齐祖林因排哑炮而牺牲;来自四十三团的买光甫为救巴方施工人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用信念、人格谱写了一曲曲中巴友谊之歌。

塔科特大桥

卡米拉大桥

经过四年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努力,年5月,中巴公路全线完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两批共派出人,三师派出人参加修筑中巴公路,是派出人数最多的单位。兵团共完成土石方7.6万立方米,投入汽车辆,施工机械台。兵团施工人员修筑中巴公路因岩崩、泥石流、坍方、滑坡等事故牺牲91人,致残人,他们用血肉之躯续写着丝绸之路的今古传奇。

修桥

架浮桥

铺柏油

修建的吉尔吉特大桥

副总理耿飚赴巴基斯坦为中巴公路剪彩

在喀喇昆仑公路工程途经的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市,有一座中巴公路筑路员工烈士陵园,陵园里安葬着中巴公路光荣牺牲的91位烈士的遗骨。纪念碑碑座高30厘米,碑身高1.2米,长3米,碑身和碑座用整块鄯善红色的花岗岩筑成,碑身正面用中文、英文和乌尔都文记载了当年中国工程人员在喀喇昆仑山的冰峰雪原、悬崖峭壁之间开山辟路的动人事迹。筑路英雄的事迹感天动地,一位为烈士终身守墓的时年60多岁的当地居民阿里?马达德老人30年如一日地守卫着筑路英雄的陵墓,给祭扫墓的人们讲述着烈士们生前为筑中巴公路而献身的悲壮故事,他一边带着孙子给陵园的花草树木浇水,在陵园里拔草,擦拭墓碑,一边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巴基斯坦非常友好,中国兄弟来到巴基斯坦,在那偏僻的地方修路,我们非常敬佩和感谢,因此我愿为这些修路牺牲的中国勇士们守灵!”

吉尔吉特市援巴烈士陵园

守墓人阿里?马达德老人

国务院发喝水茶缸

国务院发的背心

援巴人员与修建的大桥留影

援巴人员

援巴指挥部人员郭长发工作照

年10月3日,在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春祥满怀深情地说:“站立在喀喇昆仑公路工程中国烈士纪念碑前,我的心情极不平静。那些长眠在群山之中的战友当年大多只有20多岁,每当想起他们我都十分难过。但是,烈士们为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架桥铺路、甘洒热血的精神,又无时无刻不在鼓舞和鞭策着我们”。张春祥曾任喀喇昆仑公路总指挥部翻译达五年零七个月之久,对这条公路有很深的感情。年他曾经代表中国商务部与巴基斯坦洽谈红其拉甫口岸对第三国开放。

援巴指挥部供应科人员合影

与巴方领导人合影

与巴方人员合影

支巴筑路人员影集

援巴指挥部人员合影

随着红其拉甫口岸向第三国开放,全世界的旅游者和大批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商人涌入喀什,或从中国内地沿“丝绸之路”经过红其拉甫口岸西出南亚和中东。享有盛名的中亚第一大集市—喀什中西亚贸易市场一个巴扎天流动人口达12万人,一天销售多吨货物。喀喇昆仑公路的开通吸引了众多的巴基斯坦的客商,来自中国新疆和其他地区的丝绸、陶瓷、玩具、钟表、工艺品和家用电器等商品大量涌入巴北部地区,使吉尔吉特赢得“中国镇”的雅号。中巴喀喇昆仑公路象一根强有力的动脉,将营养物资送到中亚各国。年6月24日,喀什地区与自治区外经贸厅联手,在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的国家展览馆举办“巴基斯坦-中国喀什出口商品展销会”,8类种万元的商品被抢购一空,并签订贸易合同万美元。

海拔米的红其拉甫前哨班

红其拉甫口岸

在红其拉甫山口外的中巴友谊公路旁,有一座周恩来纪念碑。这是年巴基斯坦为表示对已逝世的周总理的感谢和崇敬而修建的,充分显示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每个出国人员、旅游者和商人经过这里常停车致敬或献花。当他们走过这冰雪崎岖、高寒险峻的喀喇昆仑公路时,无不为中国筑路员工的艰辛劳动而感叹。

年12月21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召开援巴40周年座谈会

年12月,部分援巴人员合影

青春热血筑丰碑,云间天路励后人。

阿富汗走廊

中巴分界线

作者与巴方军人留影

作者简介:郑掷,现任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史研究室主任、史志办主任。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喀什地区散文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理事,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兼《东方摄影》记者,《新疆日报》、《兵团日报》特约记者。郑掷摄影作品集《叶尔羌风情》、散文集《图木舒克风韵》、报告文学集《软着陆》由新疆电子出版社出版;主编文学作品集《叶尔羌礼赞》、《叶尔羌情思》、《叶尔羌丰碑》、《滔滔叶河水》;策划、主编《西域绿洲》、《公正执法》、《图木舒克》等画册。年6月,郑掷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摄影艺术金奖”,同时,被授予“中国艺术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来源:郑掷影像

编辑:缪伟

责编:向国恺

主编:刘一兵

欢迎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什么时间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mushukezx.com/tmskshj/56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