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主题) ——新疆石河子一中薄弱校帮扶记(副题) 中国教育报记者王家源 既改造大漠建绿洲,也耕耘杏坛育英才。 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石河子第一中学教师们,心中一直燃烧着这团火焰。 近年来,为帮扶天山南北的薄弱学校,石河子一中共派出挂职干部7人,骨干教师35人,帮扶学校11所。从推门听课、完善教学管理,到激发当地教师争先创优的动力,石河子一中对薄弱校的帮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派最好的教师,打造“示范区” 作为石河子一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是年支教队伍中唯一一名承担高三教学工作的教师,何铮肩上的压力比别人大了很多。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弱,何铮很快制定出教学方案:注意化抽象为通俗,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迅速求变,体现了何铮扎实的教学素养。而这也正是石河子一中选拔支教教师的考量原则:要派,就派最好的教师!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敬业态度,我们输送过去的老师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代表了学校最核心的教育资源。因为我们珍视学校的荣誉,更珍惜兄弟学校对我们的信任。”石河子一中校长傅祖勇说。 由于社会历史等诸多原因,新疆的边远地区一直是新疆基础教育发展的“洼地”。为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帮扶地区,石河子一中在受援校开办了“石河子班”,抽调各科骨干教师,全面接管当地一个教学班,该班采用石河子一中的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进度、课程内容、习题作业都和一中本部一样,以便使当地老师更直观高效地了解一中的办学经验。 傅祖勇说,这是通过打造一个“示范区”,让当地学校最直观地了解一中的教育模式,借此进一步完善当地学校的管理体系。 学校还注重双向交流,发挥共振效应。一方面通过挂职支教、名师工作室送课等方式,把一中的先进做法送过去;另一方面通过参观访问、跟岗学习等办法,把当地学校的人员请过来。 如何平衡支教与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每个学科都探索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课堂模式,能够保证课堂的高质量。学校有一整套的德育课程体系,并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傅祖勇说,“不会因为短期的支教影响本校的发展。相反,教师经过支教的历练,能深切感受到当前一切的珍贵,反而能促进学校发展。” 发挥“鲇鱼效应”,完善教学管理 学生基础差、师资薄弱是受援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石河子一中挂职干部在具体帮扶中结合当地实际,首先解决的问题便是优化学校管理,为学生建立规范。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中学,开学之初,石河子一中教师石钰杰便发现有不少学生逃课逃学,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石钰杰从完善管理制度着手,制定了晚自习值班制度、教师陪餐制度,细化了原有的宿舍管理人员职责、班主任职责、学生路队管理制度等,理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底线和原则。 “在不断克服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校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石钰杰介绍,到了下半学期,逃学的学生明显减少,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 “学校根据石河子一中各项制度,细化了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管理更科学合理。”图木舒克中学高三年级主任杨帆说,“特别是进一步严格教师考核,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形成了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的良好氛围。” 由于地处南疆沙漠边缘,交通不便,第三师45团中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当石河子一中教师蔡斌到校支教时,政治组的老师还没有一人带过高三。 蔡斌与3名年轻老师结对,邀请他们到自己的课堂上观摩,一起探讨教学心得。老师们的进步让蔡斌感到欣慰,一位老师还获得了地区教研比赛的二等奖。 几乎每名支教教师,都有一个关于集体备课的故事。面对教研、备课的不规范,何铮着眼于校本教研,帮助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挂职教师在受援学校发挥了“鲇鱼效应”。“现在,我们学校以教研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骨干教师优质课、说课比赛等系列活动。备课组每周定时、定地点、定专题、定主备人,有计划、有部署地组织开展备课组活动。”图木舒克中学教研室主任何瑞华说。 怀揣育人初心,与学生一同成长 学生是教师心头永远的牵挂。即便支教只有短短的一年,但石河子一中的教师们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对当地学生倾注了全部身心。 在农九师龙珍高级中学,石河子一中教师朱芹发现班里的董鑫辰假期里几乎不回家。“班里没有人时,他告诉我,他父母离异,跟着奶奶靠低保生活,不回家是为了省钱。”朱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把他送到车站,给他买了回家的车票。 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朱芹一直督促着董鑫辰,凡是有贫困资助项目尽力帮他争取,鼓励他重树自信。后来,董鑫辰考上了石河子大学,如今在广州工作生活。朱芹说,“原来瘦弱自卑的少年长成了一株明媚耀眼的竹子”。 石河子一中教师陈金凤在第一师高级中学开展了作文的系列教学,从拟题、开篇立意到结尾逐项推进,班里很快掀起了语文学习的热潮。 “系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个新东西。”第一师高级中学届学生高超锋还记得,陈金凤的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 每年教师节,高超锋都会给陈金凤发个问候短信。对如今的高超锋来说,老师的言传身教穿越了时空而历久弥新。“就像她教我们的,排比句要写得有条理、有气势、有感情,做人也要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老师们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盒红烧肉,几颗糖,一杯奶茶,是孩子们给老师的礼物。在农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支教的张大力教篆刻时不慎割伤了手,学生家长晚上上山打着手电筒翻石头,用筷子一个一个地夹蝎子,花两个小时抓满一瓶子送到学校。学生告诉张大力:“看您流那么多血,我很难受,吃油炸蝎子,伤好得快。” 当地艰苦的条件培养了学生们意志坚强、好学向上的精神。支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对老师们也是一次难忘的教育。 和田地区位于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十分干旱,当地学生每年3月都要去沙漠里植树。学生告诉石河子一中教师陈慧杰,以前村里小规模种树,成活率不高,后来,国家为治理沙漠化,打井、铺设滴灌,树成活得多了,“下土”的日子也少了。 “等我们长大了,我们的孩子也要多种树,这样大家就可以躺在绿地上玩了。”学生们说。 陈慧杰的内心被击中了。“这些积极昂扬的学生,不就像沙漠中的胡杨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mushukezx.com/tmsksjj/136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