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第三师四十四团三连,位于图木舒克市西边三公里,村里粗壮挺拔的几棵千年胡杨和百年桑树彰显着这个小村庄的古老、悠久,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村民淳朴善良,生活安逸幸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烧烤手艺令人交口称赞。 原始烤鱼很大气阿油甫是三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却因烤鱼的手艺美名在外。年,我在南疆驻村锻炼,抽空和杜爱冬、牛志坚2名同事一起拜访了这位烤鱼大师,并预约阿油甫带我们体验一次烤鱼。 星期六吃过早饭,我们开车接上阿油甫前往永安坝水库买鱼,到水库后,阿油甫亲自挑选了两条4公斤的鱼。我提起一条掂量了一下,感觉挺沉,觉得鱼有点太大,可能吃不完,想换两条小一点的,杜爱冬和牛志坚都不同意,我只好去付钱。 ▼▼▼ 阿油甫和牛志坚在水库边直接把鱼宰了,用水库的水把鱼洗干净,在车的后备厢上把鱼摊开,在鱼的表层用小刀划了几道口子,又在鱼的里外都放些粗盐,鱼的肚子里放了些生姜、大葱白、切碎的小辣椒、孜然面,还有几种我不认识的调料,然后用保鲜膜把鱼分开裹起来,这样便于调料渗入到鱼肉里,在阿油甫全部整理好后,我们开车向野外走去。 在阿油甫的指挥下,我们来到了离村庄远一点的桑树林里,在三棵最粗的桑树下停了下来。我把车停到阴凉处,杜爱冬和牛志坚开始拾干柴,干裂的树枝是生火的最佳材料。阿油甫带我来到一处红柳滩边,他掏出腰带上的小刀,砍了2根跟小手指一样粗的稍长的红柳枝,把两头削尖,让我拿着。又砍了6枝短一点的红柳把两头削尖并从中间劈开,每枝都成扁平形状。 我仔细的看着阿油甫烤鱼的全过程,生怕忘记了某个细节,这可是学习手艺的最好时机。他用一根长的红柳从鱼的尾部穿到顶部,再用6根短红柳从鱼的左侧串到右侧,把整个鱼撑开。待两条鱼全部整理好后,再把鱼扎在离火堆40厘米的土地上。这样的距离能得到烤鱼最适当的温度,不会烤焦、不会烤黑。 鱼里先烤10分钟,再翻过来,鱼背再烤10分钟,反复多次,让鱼均匀的升温,所有的调料能慢慢地渗入到鱼肉里。烤到鱼腹里面发黄也就是八分熟的时候,把鱼从地上拔起来,在鱼的内外洒点粗盐水,再把鱼平放在炭火上几分钟,这样鱼自带的油、红柳汁和盐水全部被鱼肉吸收,鱼肉的表面成金黄色,香味和鲜味一起弥漫在空气中,大功告成。 我们三个站在旁边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还没尝到味就已经被这种原始烤法陶醉了。阿油甫把烤好的鱼放在铝盆上,我们四人围圈而坐,牛志坚捋了捋袖子准备大吃一番。 掰下一块烤鱼,金黄色的烤鱼表面看似有些焦,其实里面白嫩细腻、肉丝可见,入口后摊于舌面,留于齿间,轻轻嚼两下,不要急于下咽,待鱼香味、孜然味、香葱味、辣味等一起涌入口中,再饮一口酒,多加一味,齐全无缺,令人回味无穷。 传统烤肉很霸气三师四十四团的土地大多都是盐碱地,不太适合种植农作物,却造就了另外一种美味——烤羊肉。用当地人的话:“这里的羊都是吃咸泡子(湖泊湿地)长大的。”羊肉含咸量比较大,肉又细又嫩,大家经常说:吃过四十四团的烤羊肉,天下无羊。 超哥名叫胡志超,是我们法院的领导,也是我们一起驻村的干部之一。我们连队的副连长艾买尔会传统烤肉,烤出来的肉又霸气又好吃,堪称一绝。超哥的爱人来探亲的时候,我们请嫂子吃的就是这种传统的烤肉。 ▼▼▼ 我和艾买尔去村外买羊,现抓现买现宰。艾买尔是个高手,在几十只的羊群里一看就能认出哪些羊是“没有结过婚”的羊娃子。艾买尔下车抓羊,我把车调个头,车辆还没有熄火,他就已经把羊逮住并挂在水渠旁的柳树上了。艾麦尔大概用了10分钟左右就把羊宰好了,宰羊的动作非常熟练,每一刀都不落空,我不知道要宰多少只羊才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我听说过,有的维吾尔族小男孩七八岁就会宰羊了。艾买尔肯定是从小就跟父辈学习,我仔细地看了一下,他把整只羊宰完居然没有一点血粘在自己身上。 我们买羊回来后,艾买尔把羊肉剁得跟拳头一样大,放在一个大盆里,用粗盐水和鸡蛋清搅拌腌制。等到上午,我们开车向胡杨林出发,在几棵枝叶旺盛的胡杨下停了下来,大家开始捡干柴,杜爱冬把捡来的干柴点燃,又把自带的6块砖平行的放在火堆旁边,这样便于取用炭火,用木炭火烤肉味道更美。艾买尔带我去砍红柳枝,砍了7根红柳枝,每根都跟食指一样粗,长度有一米五左右。又把红柳一头削尖让我穿肉串。一只成年羊只穿了7串烤肉,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艾买尔把烧好的炭火用铁锹铲到平行砖的中间,平行砖的距离大约0.9米。他把红柳烤肉放在上面,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蹲在一边,主要是看他烤制,新鲜的羊肉在火红的木炭上烤,发出“吱吱”的声音,随着温度的升高,那些肉丝里的油一点一点的都冒了出来。每隔3至5分钟都要翻一翻,让每一面都要均匀受热。 半个小时后,这些烤肉已经八成熟了。艾买尔用小刀割下一块肉,让胡志超尝了尝,味道有点淡。艾麦尔在车上取下一瓶矿泉水,往水里放了一些粗盐,然后上下晃动,待盐全部溶解到水里后,又用小刀在瓶盖上钻了个小洞,用这些盐水洒在羊肉上,隔一会洒一次,直到肉烤熟为止。 我第一次见一米五长的烤羊肉串,每块肉都跟拳头一样大,十分霸气,比城里的羊肉串大多了。最可笑的事是拿着这么大的烤肉串不知道如何下口?我们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猜该怎么去吃!艾买尔在旁边也不给我们讲如何才能吃得到。牛志坚双手拿住烤肉的两端,把烤肉提到嘴边咬了一口,因为肉串太大了这种方法显得很粗鲁和笨拙。杜爱冬一手拿着烤串,另一只手取下一块肉,这样吃很不自在,因为拿烤串的手始终在用力。胡志超用小刀一块一块的割给嫂子吃。艾买尔看着我们的吃相笑了,他给我们讲,这种烤肉不是一个人吃的,是两个人相互协助吃的,传统的吃法是一个人拿着烤串,另外一个人撸下一块来吃,吃完后再相互转换,这样都能吃好吃饱。 我突然明白:善良的人总是先想到别人,总会把好的食物先让朋友、亲人食用。而这种霸气烤肉正是传承了美好的传统,它能够礼仪性增加亲人间的感情,又能够让朋友之间相互配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民间烤包子很“小”气热合曼的烤包子很“小”气,但是名气却很大,很小气是指他烤的包子体积小,美观而且精致,两口就能吃一个,成年人一般能食用20—30个不等,我见过一个大胃王一顿吃了48个。名气大是因为他的烤包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味道比别人家的要好,每到巴扎天,方圆十里八乡赶巴扎的村民,都会来尝尝热合曼的烤包子,吃过之后还不忘给父母和孩子带一些。 驻村的生活很平淡也很美好,但是吃菜很麻烦,每次赶巴扎都要把一星期的菜买够,还要计算好每天的用量。我和杜爱冬、牛志坚各有分工,杜爱冬负责挑菜,我负责给钱,牛志坚负责记账。买完菜后,我们来到热合曼的烤包子店前排队。 ▼▼▼ 排队买烤包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近40个人,队伍排的有20米。在排了近30分钟队后,我们买到了60个烤包子,装在三个盘子里。我接过一盘烤包子,发现周围已经没有座位了,而墙角边还有一片空地,我们便学着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蹲靠在墙边开吃。 热合曼的烤包子真的很好吃,特别刚出馕坑的时候,咬上一口皮脆味美。可以清楚地看到包子馅里的羊肉、白菜、洋葱还有一些调料,但具体比例的调配就不知道了。我曾经问过热合曼调配方法,他说这是他们家祖传的调配方法,不会告诉外人的。 热合曼的烤包子是我们赶巴扎必吃的食物,百吃不腻,吃烤包子的时候喝上一杯维吾尔族同胞自制的格瓦斯饮料更是攒劲。格瓦斯甘甜可口,有通便顺肠的功能。 这是我驻村一年里最难忘的三道美食,好吃不贵,再吃很难,每每想起总有一种咽口水的感觉。 作者:彭超,新疆乌鲁木齐市建设路36号光明大厦兵团法院。 大家都在看 走访牧区:翻山越岭来看你只因心中有牵挂 工作队来了阿不来孜和热娜古丽可以“走路”了 维吾尔剌绣——你不知道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羊近10万元——工作队用治白癜风的方法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好
|